{UHTPLPAGING}

讓愛港之情留駐(節錄)

| by kt chan 修改 | 公開 | 不公開 | 刪除 |

讓愛港之情留駐(節錄)
── 余攸英

歷史進步論者總說明天會更好,明天是否真的會更好這個觀念有待商榷,但如果明天真的會更好,舊的總不如新的,那是否就意味著舊的東西就沒有價值?二十世紀德國哲人班雅明曾說過,建築物是生活中的一種觸覺和視覺的享用。我們就算不在建築物裡辦公或生活,不是天天的仔細欣賞她們,但這些建築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那些擁有特色建築物社區裡生活的居民,那些特色建築固然是區內景觀和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偶而不經意的一瞥,她們總還是靜靜的在那裡,教我們安心,讓我們感到我們回到家了。就是區外的居民,偶而到訪,她們總還是靜靜的在那裡,像是等待著我們的探訪,讓我們知道我們來對了地方。這些感覺的使用,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定向,讓我們知道我們身在香港,我們心中的香港依然安好,依然和我們一起。就如霍韜晦先生說過,情是要留駐的,情是要細味的,這些年年月月靜默的使用,培養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感情。不是甚麼可歌可泣,驚天動地的激情,而是不用言語形容,細水長流,點點滴滴,與我們生活分不開的愛港之情。

偶而逛逛商場,走著走著,有時候竟覺有點兒迷失,有不知身在何方的感覺。究竟是身在太古城,又一城或者是時代廣場呢?差不多的商場設計,差不多的商店,林林總總卻總又是差不多的商品,身在那一個商場其實分別不大。香港現在生活的環境,不斷急速的改變,舊區要重建,新區也不斷開發。雀仔街被連根拔起逐出旺角鬧市,現在瑟縮在園圃街雀鳥公園的一角,灣仔喜帖街也快沒有了。一旦發現某幢大樓的使用或營利效益不夠,或甚至是不夠好,我們都義無反顧地把她們拆掉重建,去年的紅灣半島事件就是一個令人驚歎的例子。

當我們身邊熟悉的建築物一一如骨牌的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陌生的大樓;而這些一幢幢的大樓,又不斷的改頭換臉,就連鬧市裡的大招牌都天天新款,香港這個我們的家,她的臉孔就一天比一天陌生。多少父母當年在大陸解放時南下,在調景嶺長大的香港人,現在回到調景嶺只看到無數的大型新屋苑,卻找不到一絲兒時的回憶,一點親切感?調景嶺的發展只有十年八年,卻把很多香港人的童年回憶一把抹得乾乾淨淨。當你發覺重訪某些你一兩年沒到的社區時,已經完全不認得她了,就好像我們發現熟悉的人已經變得面目全非,要重建感情又豈是朝夕之間的事?

http://www.dbi.org.hk/xingqing/issue16/focus_9.htm

0 留言 »

    {UHTPLPAGING}
{UHTPLBLOGCONTAINERPAGINGJS}
 

© Copyright 2003-2011 Powered by uhhooh.com | 討論區 | 服務條款 | 私隱政策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