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TPLPAGING}

竹林深處人家.

| by kt chan 修改 | 公開 | 不公開 | 刪除 |

1「竹林深處人家」一文,從視覺、聽覺、嗅覺幾方面描寫竹的地方有:
(1) 視覺 
1/ 竹林的廣闊、面積大:一連幾座山,從平地開始就全鋪著竹。一層又一層,不但分不出竹的枝、幹和葉,連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等都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 
2/ 竹林的深沉:一陣風吹過時,竹海上湧著暗浪,竹浪深沉地起伏。
3/ 竹林是個綠色的世界:在村莊外的竹林,眼睛所見,除了竹子,還是竹子,整個世界都是綠色的。
4/ 竹鄉也是個綠色的世界:竹鄉的建築材料、家具、器皿、食物、飲品,都用到竹。

(2) 聽覺:耳所聽到的,除了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沙沙的響聲,再也聽不到別的吵音。

(3) 嗅覺
1/ 作者在竹鄉的鄉民家中飲碧螺春茶,嗅到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氣息。
2/ 作者覺得在竹鄉裏,連空氣也充滿了竹的清香。
3/ 作者覺得在竹鄉裏,呼吸到一種濃郁的鄉土氣派和青春氣息。

2. 作者對竹林和竹鄉的感受,可分幾方面說明:
1/ 作者對竹林的茂密和廣被感到驚異、讚歎:作者多次強調,在江南竹鄉,竹子之多,給你的印象是,那裏除了竹,其他植物都不存在了,不是沒有而是看不到,舉目四顧,除了竹子,還是竹子。
2/ 作者欣賞竹農把勤勞成果貢獻國家建設:作者在文中提到豐收的竹材早就運到外地去支援經濟建設了,能為國家建設盡力,是很值得欣賞的。
3/ 作者欣賞竹農利用環境的創造力:作者在文中描寫了一個「竹的世界」,食住的器物都大量利用到竹,作者大分欣賞竹鄉的人就地取材的創造力。
4/ 作者十分欣賞竹鄉的食品:包括用當地泉水沏碧螺春茶、鹽筍乾、竹葉鍋巴湯、蠶豆鮮筍飯等。
5/ 作者回味竹鄉柔和、寧靜的氣氛:作者在文中表示,他每次回憶起竹林深處,便好像立刻聞到竹香,感覺周圍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4. 「竹林深處人家」寫竹海的茂密,「花潮」寫海棠花盛開,試分析二者的表現手法相同的地方。「竹林深處人家」和「花潮」的表現手法中相同的地方有下列幾點:
(1) 直接描寫:
1/ 「花潮」直接描寫花的盛開:「後山一條大路,兩旁,四周,都是海棠。人們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見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見花外還有別的世界。」
2/ 「竹林深處人家」直接描寫竹的茂密:「遠望去一連幾座山頭,……從平地開始就全鋪著竹。一層又一層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幹和竹葉,連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都看不到。」

(2) 間接描寫:
1/ 「花潮」借小學生忘記用彈弓射鳥,間接顯示海棠花的吸引:「小學生們,繫著漂亮的紅領巾,帶著彈弓來了,可是他們並沒有射擊,即便有鳥,也不射了,被這一片沒頭沒腦的花驚呆了。」
2/ 「竹林深處人家」借畫家找不出竹林的層次,暗示竹林的茂密:「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畫家,他說,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畫它,實在束手無策。你看,那樣密的竹林,簡直找不出一點層次,彷彿整個大自然就是竹林所構成。」

(3) 比喻:
1/ 「花潮」把海棠花比喻為潮水:「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
2/ 「竹林深處人家」把竹海比喻為海洋、海浪、屏風等:「當一陣風吹過的時候,竹海上湧著暗浪,一浪推著一浪,一直湧到很遠,你很難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綠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氣勢,就意味著它是非常深沉的。」

(4) 襯托:
1/ 「花潮」借其他植物無人欣賞襯托海棠花的與別不同:「這時候,什麼蒼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遊人。」
2/ 「竹林深處人家」借其他植物的「少」反襯竹的「多」:「說是竹鄉,並不是沒有別的植物,不過實在太少,而竹子之多,給你的印象似乎是,那裏除了竹,其他便什麼植物都不存在了。」

(5) 誇張:
1/ 「花潮」:「是的,是一條花巷,一條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謂花天花地。」
2/ 「竹林深處人家」:「舉目四顧,除了竹子,還是竹子。……在竹塢裏面對著遼闊的竹的海洋,看到整個世界都是綠色」

5. 竹鄉人家徹底地運用竹的概況:
1/ 衣:竹製的斗笠。
2/ 食:鹽筍乾、竹葉鍋巴湯、蠶豆鮮筍飯、用竹管從山澗接下來的「自來水」沏碧螺春茶。
3/ 住:房子的楝樑、天棚、板壁、地板、門窗,全是竹造的。
4/ 行:竹箬製的鞋子、竹搭的橋。
5/ 日用品:凳子、椅子、臺子、碗櫥、衣櫃、茶几、搖籃、雞籠、兔籠和接山泉用的水管,全是竹造的。
6. 這段文字表現了竹鄉人家具有以下三種品質:
1/ 聰明:他們善於就地取材,利用當地出產的竹材建造房屋,製造各種家具和器皿,徹底地運用竹,令作者出乎意料之外。
2/ 樸素:走進任何一戶裏,首先得到的鮮明、突出的印象就是徹底運用竹造成的各種家具器皿,完全不向外求取、購買,這正是竹鄉人家樸素品質的象徵。
3/ 勤勞:竹鄉人家各種竹製的家具器皿,全是他們親手製出來的,具有民間工匠巧妙的手藝,顯出他們勤勞的品質。

7. 竹鄉裏的村莊的熱鬧是相對於村莊外竹林的寂靜而言的。在竹塢裏所看到的竹海,盡是綠色,除了近處的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沙沙的響聲外,再也聽不到別的吵聲,周圍一片寧靜。但在村莊裏,卻一片熱鬧:
1/ 有雞鴨一類家畜的叫聲;
2/ 孩子們趕著山羊回來的聲音;
3/ 在路邊、空地上、以至人家的門口,幾乎全晾著新鮮的筍乾,和灑著黃色帶著斑點的竹箬;
4/ 竹人家的熱情好客等。這些都在在顯出村莊熱鬧的氣氛。

10. 「竹林深處人家」一文,作者怎樣表達竹鄉在竹林的「深處」?
 作者表達竹鄉在竹林的「深處」的地方包括:
1/ 從描寫竹林時埋下伏筆:作者先描寫竹林廣闊、茂密又深沉的特點。人們從遠處、高處看,只看到竹子組成的綠色的世界,看不到竹子以外的東西。這就暗示了如果竹林中有竹鄉,它不會在「外面」或者「附近」,只是在「深處」。
2/ 在敘述發現竹鄉經過時揭示其深:作者敘述他們從竹塢向「深藏在竹海的山村進發」後,要再鑽入竹海,經過下列階段:
(1) 在竹海裏越山澗、過竹橋、爬石路,走了一段比想象中遠得多的路。
(2) 逐漸聽到雞鴨一類家畜的叫聲,才接近竹鄉。
(3) 最後看見孩子們趕著山羊回來,他們才真正踏在村莊的街道上了,要經過多重經歷,才到達竹鄉,可見它真的在竹林的「深處」。

11. 「竹林深處人家」首段說:
「朋友請吃飯,有扁尖筍做的家常菜。朋友是江南人,吃到扁尖筍做菜原是意料得到的。不過卻因此引起我在江南鄉下作客的回憶。」
該文末段說:「以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當我回憶起竹林深處,好像立刻就聞到了竹子發散出來的芳香,彷彿感覺到周圍都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1) 首段在全文中起甚麼作用? 
首段說明了本文的緣起,和交代竹鄉的位置---江南鄉下,為下文描寫竹鄉作好準備。
(2) 末段在全文中起甚麼作用?
作者在末段回味竹鄉的柔和、寧靜和青綠,和開頭提到的江南鄉下互相呼應,同時亦把文中所描寫的竹林深處的竹鄉的特點重申一次,加深讀者的印象。
(3) 首段和末段有甚麼關係?這種寫作方法有甚麼好處?
本文開始時提到對「江南鄉下」的「回憶」,結尾時又重提「回憶」起「竹林深處」,這兩段文字是互相呼應的。由於這兩段文字出現在文章首尾的地方,所以本文做到「首尾呼應」。

 文章首尾呼應的好處有:1/ 反復強調,突出主題。2/ 令文章結構嚴謹。

0 留言 »

    {UHTPLPAGING}
{UHTPLBLOGCONTAINERPAGINGJS}
 

© Copyright 2003-2011 Powered by uhhooh.com | 討論區 | 服務條款 | 私隱政策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