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楠《生死不离》

| by kt chan 修改 | 公開 | 不公開 | 刪除 |

生死不離 你的夢落在哪裡
想著生活繼續 天空失去了美麗
你卻等待在明天能站起
你的呼喊刻在我的血液裡

生死不離 我數秒等你的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 為你祈禱一切呼吸
我看不到你 卻牽掛在我心裡
你的目光是我全部的毅力

無論你在哪裡 我都要找到你
血脈能創造奇跡 生命是意義
無論你在哪裡 我都要找到你
手拉著手 生死不離

生死不離 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 愛是你的傳奇
彩虹在風雨後堅強地升起
我的努力看到愛的力氣

無論你在哪裡 我都要找到你
血脈能創造奇跡 大山毅然舉起
無論你在哪裡 我都要找到你
天裂了 去縫起

你一絲希望是我全部的動力
搭起雙手築成你回家的路基

無論你在哪裡 我都要找到你
血脈能創造奇跡 生命是命題
無論你在哪裡 我都要找到你
手拉著手 生死不離

無論你在哪裡 我都要找到你
血脈能創造奇跡 大山毅然舉起
無論你在哪裡 我都要找到你
天裂了 去縫起
手拉著手 生死不離

雖然這段時間在考試當中,但是也注意到地震的情況,<<情繫玉樹>>
繼2008年的四川地震後,不夠兩年的時間中,中國又一場地震。中國共有25條地震帶,其中只有8個是活躍地震區,相繼日本,美國這個數字少之有少,可是這幾年來一連串地震的爆發?原因為何?為甚麼每次都是多萬數字得人罹難?那又為何日本在頻頻的自然災害中總可安恙的度過?死亡人數總是等與零!!!

不是不感人!每次看見災難中的畫面,軍人們,救護人員等等徒手挖掘,這是叫人感動的畫面,但是為何在大災大難中才換來人們的感動?看著青海玉樹的災情,換來的不再是震撼,也不再是痛心,而是心跳停止了,因為看見這麼多的大災難片段後,好像有點習慣上,習慣上也是一種恐怖,因為所謂文科生剩下來的一點點悲天憫人的情懷,在這樣的景象中,我以為自己也失去了。

但,這首歌曲它喚起了我的疙瘩,我還會聽了豎起疙瘩來(雞皮)。還會感動,還是被一個個這樣的故事感動著,不經意的叫人泛起心酸,這樣的心痛是為罹難者而表露得呢?還是為這樣強大的祖國而袒現呢?

0 Comments »

竹林深處人家.

| by kt chan 修改 | 公開 | 不公開 | 刪除 |

1「竹林深處人家」一文,從視覺、聽覺、嗅覺幾方面描寫竹的地方有:
(1) 視覺 
1/ 竹林的廣闊、面積大:一連幾座山,從平地開始就全鋪著竹。一層又一層,不但分不出竹的枝、幹和葉,連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等都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 
2/ 竹林的深沉:一陣風吹過時,竹海上湧著暗浪,竹浪深沉地起伏。
3/ 竹林是個綠色的世界:在村莊外的竹林,眼睛所見,除了竹子,還是竹子,整個世界都是綠色的。
4/ 竹鄉也是個綠色的世界:竹鄉的建築材料、家具、器皿、食物、飲品,都用到竹。

(2) 聽覺:耳所聽到的,除了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沙沙的響聲,再也聽不到別的吵音。

(3) 嗅覺
1/ 作者在竹鄉的鄉民家中飲碧螺春茶,嗅到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氣息。
2/ 作者覺得在竹鄉裏,連空氣也充滿了竹的清香。
3/ 作者覺得在竹鄉裏,呼吸到一種濃郁的鄉土氣派和青春氣息。

2. 作者對竹林和竹鄉的感受,可分幾方面說明:
1/ 作者對竹林的茂密和廣被感到驚異、讚歎:作者多次強調,在江南竹鄉,竹子之多,給你的印象是,那裏除了竹,其他植物都不存在了,不是沒有而是看不到,舉目四顧,除了竹子,還是竹子。
2/ 作者欣賞竹農把勤勞成果貢獻國家建設:作者在文中提到豐收的竹材早就運到外地去支援經濟建設了,能為國家建設盡力,是很值得欣賞的。
3/ 作者欣賞竹農利用環境的創造力:作者在文中描寫了一個「竹的世界」,食住的器物都大量利用到竹,作者大分欣賞竹鄉的人就地取材的創造力。
4/ 作者十分欣賞竹鄉的食品:包括用當地泉水沏碧螺春茶、鹽筍乾、竹葉鍋巴湯、蠶豆鮮筍飯等。
5/ 作者回味竹鄉柔和、寧靜的氣氛:作者在文中表示,他每次回憶起竹林深處,便好像立刻聞到竹香,感覺周圍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4. 「竹林深處人家」寫竹海的茂密,「花潮」寫海棠花盛開,試分析二者的表現手法相同的地方。「竹林深處人家」和「花潮」的表現手法中相同的地方有下列幾點:
(1) 直接描寫:
1/ 「花潮」直接描寫花的盛開:「後山一條大路,兩旁,四周,都是海棠。人們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見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見花外還有別的世界。」
2/ 「竹林深處人家」直接描寫竹的茂密:「遠望去一連幾座山頭,……從平地開始就全鋪著竹。一層又一層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幹和竹葉,連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都看不到。」

(2) 間接描寫:
1/ 「花潮」借小學生忘記用彈弓射鳥,間接顯示海棠花的吸引:「小學生們,繫著漂亮的紅領巾,帶著彈弓來了,可是他們並沒有射擊,即便有鳥,也不射了,被這一片沒頭沒腦的花驚呆了。」
2/ 「竹林深處人家」借畫家找不出竹林的層次,暗示竹林的茂密:「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畫家,他說,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畫它,實在束手無策。你看,那樣密的竹林,簡直找不出一點層次,彷彿整個大自然就是竹林所構成。」

(3) 比喻:
1/ 「花潮」把海棠花比喻為潮水:「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
2/ 「竹林深處人家」把竹海比喻為海洋、海浪、屏風等:「當一陣風吹過的時候,竹海上湧著暗浪,一浪推著一浪,一直湧到很遠,你很難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綠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氣勢,就意味著它是非常深沉的。」

(4) 襯托:
1/ 「花潮」借其他植物無人欣賞襯托海棠花的與別不同:「這時候,什麼蒼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遊人。」
2/ 「竹林深處人家」借其他植物的「少」反襯竹的「多」:「說是竹鄉,並不是沒有別的植物,不過實在太少,而竹子之多,給你的印象似乎是,那裏除了竹,其他便什麼植物都不存在了。」

(5) 誇張:
1/ 「花潮」:「是的,是一條花巷,一條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謂花天花地。」
2/ 「竹林深處人家」:「舉目四顧,除了竹子,還是竹子。……在竹塢裏面對著遼闊的竹的海洋,看到整個世界都是綠色」

5. 竹鄉人家徹底地運用竹的概況:
1/ 衣:竹製的斗笠。
2/ 食:鹽筍乾、竹葉鍋巴湯、蠶豆鮮筍飯、用竹管從山澗接下來的「自來水」沏碧螺春茶。
3/ 住:房子的楝樑、天棚、板壁、地板、門窗,全是竹造的。
4/ 行:竹箬製的鞋子、竹搭的橋。
5/ 日用品:凳子、椅子、臺子、碗櫥、衣櫃、茶几、搖籃、雞籠、兔籠和接山泉用的水管,全是竹造的。
6. 這段文字表現了竹鄉人家具有以下三種品質:
1/ 聰明:他們善於就地取材,利用當地出產的竹材建造房屋,製造各種家具和器皿,徹底地運用竹,令作者出乎意料之外。
2/ 樸素:走進任何一戶裏,首先得到的鮮明、突出的印象就是徹底運用竹造成的各種家具器皿,完全不向外求取、購買,這正是竹鄉人家樸素品質的象徵。
3/ 勤勞:竹鄉人家各種竹製的家具器皿,全是他們親手製出來的,具有民間工匠巧妙的手藝,顯出他們勤勞的品質。

7. 竹鄉裏的村莊的熱鬧是相對於村莊外竹林的寂靜而言的。在竹塢裏所看到的竹海,盡是綠色,除了近處的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沙沙的響聲外,再也聽不到別的吵聲,周圍一片寧靜。但在村莊裏,卻一片熱鬧:
1/ 有雞鴨一類家畜的叫聲;
2/ 孩子們趕著山羊回來的聲音;
3/ 在路邊、空地上、以至人家的門口,幾乎全晾著新鮮的筍乾,和灑著黃色帶著斑點的竹箬;
4/ 竹人家的熱情好客等。這些都在在顯出村莊熱鬧的氣氛。

10. 「竹林深處人家」一文,作者怎樣表達竹鄉在竹林的「深處」?
 作者表達竹鄉在竹林的「深處」的地方包括:
1/ 從描寫竹林時埋下伏筆:作者先描寫竹林廣闊、茂密又深沉的特點。人們從遠處、高處看,只看到竹子組成的綠色的世界,看不到竹子以外的東西。這就暗示了如果竹林中有竹鄉,它不會在「外面」或者「附近」,只是在「深處」。
2/ 在敘述發現竹鄉經過時揭示其深:作者敘述他們從竹塢向「深藏在竹海的山村進發」後,要再鑽入竹海,經過下列階段:
(1) 在竹海裏越山澗、過竹橋、爬石路,走了一段比想象中遠得多的路。
(2) 逐漸聽到雞鴨一類家畜的叫聲,才接近竹鄉。
(3) 最後看見孩子們趕著山羊回來,他們才真正踏在村莊的街道上了,要經過多重經歷,才到達竹鄉,可見它真的在竹林的「深處」。

11. 「竹林深處人家」首段說:
「朋友請吃飯,有扁尖筍做的家常菜。朋友是江南人,吃到扁尖筍做菜原是意料得到的。不過卻因此引起我在江南鄉下作客的回憶。」
該文末段說:「以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當我回憶起竹林深處,好像立刻就聞到了竹子發散出來的芳香,彷彿感覺到周圍都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1) 首段在全文中起甚麼作用? 
首段說明了本文的緣起,和交代竹鄉的位置---江南鄉下,為下文描寫竹鄉作好準備。
(2) 末段在全文中起甚麼作用?
作者在末段回味竹鄉的柔和、寧靜和青綠,和開頭提到的江南鄉下互相呼應,同時亦把文中所描寫的竹林深處的竹鄉的特點重申一次,加深讀者的印象。
(3) 首段和末段有甚麼關係?這種寫作方法有甚麼好處?
本文開始時提到對「江南鄉下」的「回憶」,結尾時又重提「回憶」起「竹林深處」,這兩段文字是互相呼應的。由於這兩段文字出現在文章首尾的地方,所以本文做到「首尾呼應」。

 文章首尾呼應的好處有:1/ 反復強調,突出主題。2/ 令文章結構嚴謹。

0 Comments »

讓愛港之情留駐(節錄)

| by kt chan 修改 | 公開 | 不公開 | 刪除 |

讓愛港之情留駐(節錄)
── 余攸英

歷史進步論者總說明天會更好,明天是否真的會更好這個觀念有待商榷,但如果明天真的會更好,舊的總不如新的,那是否就意味著舊的東西就沒有價值?二十世紀德國哲人班雅明曾說過,建築物是生活中的一種觸覺和視覺的享用。我們就算不在建築物裡辦公或生活,不是天天的仔細欣賞她們,但這些建築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那些擁有特色建築物社區裡生活的居民,那些特色建築固然是區內景觀和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偶而不經意的一瞥,她們總還是靜靜的在那裡,教我們安心,讓我們感到我們回到家了。就是區外的居民,偶而到訪,她們總還是靜靜的在那裡,像是等待著我們的探訪,讓我們知道我們來對了地方。這些感覺的使用,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定向,讓我們知道我們身在香港,我們心中的香港依然安好,依然和我們一起。就如霍韜晦先生說過,情是要留駐的,情是要細味的,這些年年月月靜默的使用,培養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感情。不是甚麼可歌可泣,驚天動地的激情,而是不用言語形容,細水長流,點點滴滴,與我們生活分不開的愛港之情。

偶而逛逛商場,走著走著,有時候竟覺有點兒迷失,有不知身在何方的感覺。究竟是身在太古城,又一城或者是時代廣場呢?差不多的商場設計,差不多的商店,林林總總卻總又是差不多的商品,身在那一個商場其實分別不大。香港現在生活的環境,不斷急速的改變,舊區要重建,新區也不斷開發。雀仔街被連根拔起逐出旺角鬧市,現在瑟縮在園圃街雀鳥公園的一角,灣仔喜帖街也快沒有了。一旦發現某幢大樓的使用或營利效益不夠,或甚至是不夠好,我們都義無反顧地把她們拆掉重建,去年的紅灣半島事件就是一個令人驚歎的例子。

當我們身邊熟悉的建築物一一如骨牌的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陌生的大樓;而這些一幢幢的大樓,又不斷的改頭換臉,就連鬧市裡的大招牌都天天新款,香港這個我們的家,她的臉孔就一天比一天陌生。多少父母當年在大陸解放時南下,在調景嶺長大的香港人,現在回到調景嶺只看到無數的大型新屋苑,卻找不到一絲兒時的回憶,一點親切感?調景嶺的發展只有十年八年,卻把很多香港人的童年回憶一把抹得乾乾淨淨。當你發覺重訪某些你一兩年沒到的社區時,已經完全不認得她了,就好像我們發現熟悉的人已經變得面目全非,要重建感情又豈是朝夕之間的事?

http://www.dbi.org.hk/xingqing/issue16/focus_9.htm

0 Comments »

 

© Copyright 2003-2011 Powered by uhhooh.com | 討論區 | 服務條款 | 私隱政策 | Top